現代產業學院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載體,是在傳統產業學院基礎上的新發展,因而具備了新內涵。
自《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點)》(教高廳函〔2020〕16號,以下簡稱《指南》)發布以來,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界掀起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和研究的熱潮,除了國家層面的50家首批試點現代產業學院外,各?。ㄊ?、自治區)都實施了地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計劃。
《指南》要求“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高校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崩碚撌菍嵺`的先導,有必要走出現代產業學院的“概念叢林”,從現代產業學院的現代性闡釋出發,分析其基本職能和運行機制,為推動現代產業學院的高質量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理論解釋框架。
現代產業學院的現代性
產業學院的內涵隨著人們認知的深化而變化,早期的產業學院僅指“高等職業學校在與企業深度合作基礎上建立的實踐教學基地”?,F代產業學院是在政府相關政策的直接驅動下產生的,面向產業前沿和前沿產業,由高校(含普通高校和職業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設置,通過促進校、行、企之間物質、信息、知識、人才和技術等資源的充分共建共享,一體化實現專業教學、科技研發、企業服務和創新創業等功能的混合型辦學實體組織,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和新模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代產業學院的“現代性”并非一個時間概念,在《指南》發布之前,已經有很多產業學院具備了或部分具備了現代性,它是由產業學院的組織特性、產業特性和專業特性共同塑造的,表現為組織的混合型、產業的前沿性和專業的交叉性。
01
組織的混合型
不同于學校的二級學院,也不同于企業的內部組織,現代產業學院是典型的混合型組織,混合型是“現代性”的顯著表征之一。
現代產業學院作為混合型組織,跨越教育、產業和行業等不同制度和文化邊界,兼具教育機構、市場組織和非盈利組織等多種組織特性,不僅追求以公平為核心的社會效益,也追求以效率為核心的經濟效益,即同時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社會使命和商業使命。
現代產業學院集中體現了產教深度融合的各種元素混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結合、工學交替等元素都能被清晰地在現代產業學院中找到。
更具體地說,現代產業學院的混合型特征可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
第一,從產權角度看,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由政府、學校和企業等共同出資,具有混合所有制特性,必須界定清晰的產權結構,而產權結構決定了現代產業學院的治理結構。根據產權結構的差異,存在政府主導、企業主導和學校主導的多種現代產業學院治理結構。
第二,從使命和目標看,現代產業學院既要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科技研發問題,還涉及面向市場的生產經營,多樣化的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制度供給。
第三,從校企合作主體關系看,現代產業學院并非固定的空間概念,它可以是學校與校辦產業間的校內產學研合作,也包括單個學校和企業間的校企雙向聯合型合作,還包括單個學?;蚨嗨鶎W校同多個企業間的多向聯合型合作。
現代產業學院的混合型特征使得其在改變校企合作方式、提高校企合作效率以及降低校企合作成本方面發揮獨特優勢。
02
產業的前沿性
面向產業、植根產業、服務產業是產業學院的基本特征。從產業屬性的角度來理解現代產業學院的現代性,即表現為產業的前沿性,包括兩個方面:前沿產業和產業前沿?,F代產業學院是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沒有產業的前沿性,就不能稱之為現代產業學院。
前沿產業主要是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量子信息、氫能與新型儲能、人工智能、類腦智能、新材料、新興服務業等。教育部立項建設的首批現代產業學院中機器人現代產業學院、芯片產業學院、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工業互聯網學院、健康醫藥現代產業學院等,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瑞視云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大數據產業學院、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通航產業學院等,都屬于聚焦前沿產業所設置的現代產業學院。
產業前沿則是指某種產業的最新發展,現階段主要指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新發展相關或產業間互相滲透而形成的新業態,如智慧旅游、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文創旅游、直播電商等。四川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中的智能建造及土木工程新材料現代產業學院、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農業”大數據現代產業學院、數字交通產業學院,廣西師范大學與桂林融創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共建的文創旅游現代產業學院,柳東新區(柳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柳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斑馬科技有限公司政校企三方共建的直播電商學院等均屬于瞄準產業發展前沿的現代產業學院。
03
專業的交叉性
產業學院是以專業為基本單位組織起來的,但依托單一專業或同質性明顯的專業群組建的產業學院不符合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要求,無法體現其“現代性”?,F代產業學院指向“未來新人培養”,從依托專業(專業群)來看,應體現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和新醫科等“四新”特點。
專業的交叉性是對接產業的前沿性的結果,充分彰顯了教育要素與生產要素的全方位、全過程融合。一方面,現代產業學院必須緊跟產業變革新趨勢,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理、工、醫、農等學科專業中的深入融合,另一方面,要在專業集群中促進文理滲透、理工融合、工商結合、藝工交融。
現代產業學院的基本職能
現代產業學院究竟能干什么?必須要干什么?這是對其職能定位的追問。從產業學院到現代產業學院,不只是名稱的變化,其實質是基本職能的變化,是制度化程度的變化,亦即是產業學院的社會適應性之變化?!耙粋€已適應環境變化并已經歷了一次或數次基本職能變化的組織,它的制度化程度比起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變化的組織要高出一籌。衡量高度發達的組織的真正尺度是其職能的適應性而非職能的特定性?!?/p>
《指南》明確規定現代產業學院是“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比瞬排囵B、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當然可以視為現代產業學院的職能,但這些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有什么區別呢?現代產業學院的職能定位應突出其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型組織的“融合”本質。
01
基于要素融合的共同育人
現代產業學院的落腳點在學院,而學院的本質是育人。育人是現代產業學院的本體職能,現代產業學院不僅以育人為根本,還以提高育人能力為要務,不僅要培育特別的人,而且特別會育人,通過探索出特別的育人模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無縫對接,教育要素與生產要素的全面融合。
//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共同培養符合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著重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解決企業生產過程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專業建設上,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緊密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建設產業適配度高、辦學質量優、特色優勢強的專業集群,實現“專業—產業—職業”之間的結構性匹配,增強人才鏈對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
在師資配備上,校企人才優勢互補、雙向流動,學校教師和企業骨干、管理人才共同授課、聯合指導,形成結構化高水平的“雙師雙能型”教學創新團隊;
在育人平臺上,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及所在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優質資源,建設真實生產、科學實驗、實踐教學、技術研發、創新創業和師資培訓等功能集約的校企一體化、產學研用協同化的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新創業培育基地。
在教學內容上,以最新行業標準、企業技術、工藝流程和管理經驗促進課程教學內容迭代更新,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重構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實現學習內容與產業要素全面對接;
在教學方法上,突出學習過程的真實性、情境性、體驗性和實操性,即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線中,依托真實的項目任務,開展沉浸式、體驗式的實地、實景、實操教學,充分應用項目化教學、模塊化教學、任務驅動式及合作探究式等教學方法。
在教學評價上,堅持成果導向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強調學校教師、行業導師、企業技術骨干和企業管理精英在不同環節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全面考核學生的職業能力。
02
基于知識增值的聯合創新
現代產業學院的重要使命是為產業技術革新與轉化持續賦能,應使學校和企業間的知識轉移成為知識資本有效增值及其市場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即現代產業學院要成為典型的知識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和創新型組織。
首先,要發揮企業的主導和主體作用,選擇聯合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合作企業應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聚焦產業發展方向和目標,主動協調學校等合作主體,發布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任務清單。根據合作主體間的知識、資源和人才優勢,選擇若干項亟待突破、可形成區域或國內領先、解決制約區域產業發展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或特色產業技術問題,作為現代產業學院的聯合攻關項目,促進知識和資源的高效共享、流動與融合,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增強。
其次,要加強平臺和團隊建設,形成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融合體。根據聯合攻關項目實施的需要,在現代產業學院內設置若干科學研究中心、工程創新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對接融通??蓪嵭鞋F代產業學院聯合技術攻關的首席專家制度,選聘學術水平高、行業經驗豐富、領導力強的高層次人才作為首席專家,與學校專業學科帶頭人、企業技術骨干等組成聯合攻關團隊。利用現代產業學院的組織優勢,突破校企物理空間距離、人才流動壁壘和科研價值觀念差異,拓展科技研發合作深度和廣度。
再次,構建“知識共享+聯合攻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貫通模式。現代產業學院在理論研究、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之間架設了一道實體性的溝通橋梁。作為創新聯合體,現代產業學院要強化校企聯合力度,共同完成教學科研任務,共享知識創新成果,共推科技成果轉化,通過知識創新賦能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壯大優勢產業集群,通過知識溢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知識傳播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03
基于價值創造的利益共生
現代產業學院是由異質性組織通過深度合作而形成的混合型組織,將創造價值及其合理分配視為基本職能和重要使命?,F代產業學院要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為各合作主體的共同利益服務。在現代產業學院這一實體組織中,學校、企業、政府、行業等利益相關者均能獲得各自的核心利益(并非同時獲得,往往表現為延遲互惠),從而實現利益共生。不能做到利益共生,作為育人共同體和創新聯合體的現代產業學院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難點就是利益分配,且主要集中在行業、企業的利益保障。既有產教融合實踐因缺乏利益共生點,導致企業和職校之間存在‘合而不容,各吹各唱’低效合作現象。企業作為主體參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其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但要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潤水平的高低,如果在反復的交易中不能取得預期的經濟績效,那么企業參與現代產業學院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因此,現代產業學院作為一種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應該在解決該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始終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取得某種平衡,這也是現代產業學院能否保持生命長青的根本所在。
現代產業學院通過育人共同體、創新聯合體和利益共生體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其中利益共生是校企命運共同體是否牢固、穩定的關鍵。利益共生的結果是,在促進合作主體各自發展的同時增強了現代產業學院的合作主體適應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和行業競爭的能力,也增強了各合作主體深入合作的動力,由利益共生導致的相互賦能產生了校企合作的倍增效應,從而為創造和釋放更多的價值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什么說“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那是因為從誕生之日起,大學始終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能而與人類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成為基業長青、歷久常新的機構?,F代產業學院作為人類智慧設計出來的新機構,能否基業長青、歷久常新,取決于其是否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能,并成為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命運共同體目標的無可比擬的實體性機構。然而,現代產業學院必然是分類發展的,工科優勢研究型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行業特色高校、高職學校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產業選擇和行動路徑上肯定各有特色,但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混合型組織,必須履行共同育人、聯合創新和利益共生三大基本職能,并在契合自身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治理模式探索上有所突破,方能成為校企命運共同體意義上的現代性產業學院。
來源:《職教論壇》
作者:鄧小華,廣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王晞,廣西師范大學教授